当前位置: 黑管 >> 黑管的形状 >> 段修桂话说当年样板戏
流行于年前后的革命样板戏,一般指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杜鹃山》和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号称“八大样板戏”(另有京剧《龙江颂》《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等),在那个特定年代,样板戏凝聚了无数文艺精英的智慧和心血,同时也融入了当时人们在思想精神上的追求和理想。这些剧目先后被拍成彩色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当时地方戏演出剧目,也以样板戏剧本为主,其唱腔和人物造型无不打上样板戏的烙印。
京剧是国粹,融合了汉调、昆曲、秦腔等地方剧种的精华。但历史上京剧主要演出传统戏,如《赵氏孤儿》《霸王别姬》《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贵妃醉酒》《锁麟囊》《击鼓骂曹》《龙凤呈祥》《空城计》《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玉堂春》《凤还巢》《白蛇传》《武家坡》《铡美案》等,形成了梅(梅兰芳)、程(程砚秋)、荀(荀慧生)、尚(尚小云)、谭(谭鑫培)、言(言菊朋)、马(马连良)、裘(裘盛戎)、麒(周信芳)、张(张君秋)、叶(叶盛兰)等表演流派,产生了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以及“前后四大须生”等戏剧大师,其中以梅兰芳为代表的表演体系,还被列为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另有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德国的布莱希特),影响广泛而深远。
五六十年前,小地方的普通百姓接触京剧甚少,滕县(滕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当属豫剧文化圈,另有柳琴戏、山东梆子、坠子(因多为盲艺人说唱,用坠胡伴奏,俗称“瞎腔”)以及莲花落(落,lào)等。据说六十年代初,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京剧花脸名家尚长荣之父)曾经来滕演出,引起轰动,但那个时候限于比较落后的传播媒介,观众人数有限,不可能出现当今如港台歌星刘德华、周杰伦来内地演出时观者如堵万人空巷的盛况。
现代京剧样板戏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和生活,并与之产生密切的联系,得源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和有线广播的普及。农村有线广播肇始于“文革”之前,“文革”开始后进入千家万户,由县级广播站统一转播中央和省广播电台节目以及自制节目,通过专门线路(一般是24v)传输到各公社广播放大站,再由低压线路连通到千家万户。一个农民家庭,花两三元钱,到供销社买一只舌簧广播喇叭,经济困难的,花一块多钱买一只压电式喇叭(比舌簧喇叭构造简单,音质稍差),将广播喇叭挂在室内墙壁上,连接上外面的线路,就可以听到有线广播了。也有买收音机的家庭,但非常稀少,电视机更是个遥远的神话,只能在科普丛书《十万个为什么》里看到它大致的模型图画。
这只神奇的电喇叭,老百姓俗称为“广播”,也有的称为“话匣子”,依靠它获取外面世界的信息,为普通百姓了解国家、地方和世界的大事,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线广播每天分上午、中午和晚上三个时段播音,以播送中央和地方的新闻为主,但每个时段都有文艺节目,除播送革命歌曲、相声、山东快书和天气预报,最多的就是播送京剧样板戏选段,有时候是样板戏的全剧实况录音或者“折子戏”(选场);每隔几天的中午,有一个“教唱革命样板戏”节目,由那些在样板戏里扮演主要角色的著名演员负责教唱,学员学唱,当然,广播里播送的都是录音。《红灯记》里的主要演员钱浩亮(扮演李玉和)、高玉倩(李奶奶)、刘长瑜(李铁梅),《沙家浜》里的主要演员谭元寿(扮演郭建光)、洪雪飞(阿庆嫂)、万一英(沙奶奶),《智取威虎山》里的主要演员童祥苓(扮演杨子荣)、沈金波(参谋长少剑波)等著名京剧艺术家都教唱过样板戏唱段。中小学校上音乐课,也教唱样板戏。一时间,样板戏风头强劲,热度持续不减。
中小学生当年学唱的样板戏唱段,主要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浑身是胆雄赳赳》(《红灯记》李玉和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红灯记》李铁梅唱段),《共产党员》《迎来春色换人间》《甘洒热血写春秋》(《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唱段),《誓把反动派一扫光》《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智取威虎山》参谋长少剑波唱段),《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沙家浜》郭建光唱段),这些唱段大多比较精短,且唱腔简洁,容易学会。笔者少年时曾跟着广播喇叭和老师学了好多样板戏唱段,几十年来记忆犹新,有时在单位新年联欢晚会献唱,由于底气声调尚可,且与伴奏旋律比较合拍,虽然是业余水平,仍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和欢迎。
从年起,城乡开始陆续上映京剧样板戏彩色电影,那些曾经在广播、收音机里听到的戏剧演唱、在剧照、年画里看到的演员形象,直观生动地出现在电影银幕上,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欣赏到那些高于舞台、源于舞台的场景画面和国家级演员一丝不苟的表演。比起当今粗制滥造的一些抗日神剧、宫廷秘籍,样板戏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文韵对白俱是精品,舞台形象与演员高度统一,深入了人们的灵魂。如今时髦的“打造”“磨砺”等词,用在当年的样板戏上真正恰如其分。
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从念白到唱腔有很大的不同,音乐伴奏也是如此。传统京剧伴奏乐队规模比较小,主要是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鼓板、打击乐等民族乐器,且没有乐队指挥,由鼓师统领;京剧样板戏伴奏乐队构成要复杂多了,除民族伴奏乐器以外,还有西洋乐器的提琴、圆号、长笛、黑管等,在乐队指挥的指挥棒统一指挥下,渲染出一种振奋人心的舞台音乐氛围。每一个样板戏剧目的音乐设计上,除体现京剧音乐的特点外,都融入了特色鲜明的主旋律。《红灯记》融入了抗战乐曲《大刀进行曲》,《沙家浜》融入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旋律,《智取威虎山》同时融入了《解放军进行曲》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旋律,《杜鹃山》《奇袭白虎团》则融入了《国际歌》旋律,通过乐队演奏,烘托了戏剧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崇高壮美的舞台环境。
不少样板戏唱段,音乐伴奏与人物演唱完美融合,成了永恒的经典。如《智取威虎山》里“打虎上山”一场的开场音乐,采用打击乐和管弦乐混合伴奏,气势恢宏,音色丰美,运用京剧的多重板式,描绘了茫茫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圆号和黑管交相吹奏的悠长低沉的音符,使沉浸在乐曲中的观众脑海里浮现出杨子荣跃马挥鞭,顶风冒雪,月夜兼程,勇闯威虎山匪巢的画面,接着过门音乐导引出杨子荣在幕后高亢嘹亮的“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二黄导板,表现出杨子荣“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誓把座山雕匪徒彻底消灭、埋葬在威虎山的坚定信心和英雄气概。“打虎上山”带给人们荡气回肠的艺术共鸣,是音乐塑造形象的典范之作。
样板戏的诸多舞台形象,如李玉和、杨子荣、郭建光、严伟才、柯湘等,焕发出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气神,在当年的我们心目中都是偶像级的存在。十几岁的少年,模仿能力比较强,放学后,几个玩伴有时候搞个样板戏演唱,平时我们最喜欢李玉和的形象和唱段,唱的时候还要模仿李玉和的动作。样板戏里扮演李玉和的钱浩亮,高大英俊威武,尤其是面部两腮饱满,为了模仿得像一些,脸瘦的都要预先啃两块萝卜或者吃两口煎饼,填充在腮帮子里面,力求达到“形似”,但这样一来,嘴里塞满了东西,影响了发音,呜里呜突,什么都唱不出来了。
也有亲眼看到样板戏剧团下乡演出,那是年冬季,济宁地区京剧团到滕县峄庄公社慰问解放军野战拉练部队(当时滕县隶属济宁地区),演出场地在峄庄供销社南边的一片开阔地,因是济宁地区最高级别的京剧团下乡,吸引了方圆十几里的老百姓前去观看,连同解放军部队,有五六千观众。演出的京剧《红灯记》,尽管是白天,缺少灯光效果,但布景还是很逼真的,与样板戏电影里的布景很接近。凛冽的寒风里,伴奏乐队的近二十位穿着大衣的乐手围坐在一辆大卡车车厢里演奏。穷乡僻壤的老百姓,近距离欣赏到一场高水平的京剧演出。
现代京剧样板戏的出现,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客观上也是京剧改革的一次创新和突破。在那个年代里,京剧通过普及推广,在发挥教育功能的同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许多剧目至今仍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脍炙人口的唱段仍然在舞台上和人群中传唱,也是不少京剧名家舞台演出的压轴节目,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于曾经教育影响了几代人、鼓舞了千万人斗志的现代京剧样板戏,不能简单地用“过时”“思想僵化”武断做出以偏概全的结论,也不能因为个别谁一听样板戏就浑身颤抖而全盘否定它的艺术价值。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和文艺节目充满银幕银屏,有的一味追求“娱乐至死“,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现代京剧老电影仍时常在央视戏剧频道播出,带给观众一股清流。这些京剧电影仍然拥有大批忠实的观众,并且逐渐向低龄观众延伸。
任何艺术形式包括京剧艺术,都不可能拘泥于传统模式而固步自封,都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不同观众的需求做出改变。人们多元化的文娱生活中,既要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更要有英雄楷模、猛士大风。近年来国家已经把京剧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学校教学大纲,京剧以一种全新的形式重新进入校园,这是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教育应该给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广阔的审美平台,去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触类旁通,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京剧进校园,既要注重传统剧目的推广和普及,也应该给现代京剧特别是样板戏留有一个重要位置,毕竟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断断续续红火了几十年,有着历久不衰的生命力。
初草于年9月,年10月补充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