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管 >> 黑管的繁衍 >> 山西非遗戏曲剧种之运城眉户
说起眉户,它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又称之为“眉鄠”或“迷糊”,眉户曲调丰富,有72大调和35小调,曲调委婉动听,令人听之入迷。
《一颗红心》《迟开的玫瑰》剧照山西运城是中国古文化的摇篮,文化艺术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运城眉户起源于陕西省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传入到了运城,由“清唱”(俗称“地摊子”)艺人吴小宝等搬上舞台演出,在运城地区13个县(市)都颇为流行。搬上舞台的初期,演出剧目多为小生、小旦和小丑扮演的小戏,但是,艺人在演出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蒲剧的音乐以及表演手法,逐步发展为能够表现历史故事题材的戏曲剧种。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组建起运城专区眉户剧团,以演历史剧目为主,后运城与临汾地区合并,剧团改称晋南地区眉户剧团。于年,由山西省临汾市申报的晋南眉户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运城眉户又称“曲子”,由山歌、小调、情歌等民间歌曲连接而成,属于联曲体戏曲音乐。最初的伴唱乐器仅有三弦与四页瓦。过渡为舞台戏曲音乐后,相继加进了板胡、笛子、二胡、低胡、扬琴、大小提琴、琵琶、黑管、双簧管、长笛等乐器。打击乐加进了鼓板、刺板、梆子、锣、钹等。
古时所用乐器运城地处山西的西南部,谈到运城眉户也需了解一下晋南地区眉户。晋南眉户的历史主要经过了民歌、说唱、家戏、职业班社四个阶段。在清乾隆年间,所载的十二首民歌曲调《两头忙》、《银绞丝》、《醉太平》等,是运城眉户保留下来的主要曲调。当时,一些肓人和贫民以这些曲调用三弦伴奏、四页瓦击节,走街串巷,打地摊演唱和为人婚丧、喜事助兴,用来谋生,并且,眉户戏通俗易懂,形式活泼,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它是一个以民歌的连接而发展起来的,由地摊说唱过渡到舞台演出的戏曲剧种。
运城眉户音乐表现丰富,流传地域较为广泛,主要剧目有《烙碗记》、《如意店》、《打经堂》、《三进士》、《卖水》、《四差捎书》、《张连卖布》等。其表演程式吸收了蒲州梆子的水袖、帽翅、靴子、翎子、椅子、帕子等。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运城眉户也得到了卓越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形成了两大剧团。至此之后,两路剧团在音乐改革和剧目排练上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随之也涌现出程根虎、任宏、李英杰、郭高计、张俊芳、范琳、闫慧芳等一批优秀的眉户表演艺术家。
艺术家闫慧芳为乡亲们演唱眉户眉户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听眉户,唱眉户已成为老百姓在婚庆、丧葬、嫁娶、庆典当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