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管

173米每一公分,都是前进

发布时间:2022/10/16 20:17:30   
北京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是中国人的坚持和信心,才能攻克世界级的难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作者|周雨禾

编辑|止戈

为8分钟,用6年攻坚米

兰渝铁路是我国第三条南北大动脉,地形险峻、位置特殊,战略意义极为重要。它从甘肃兰州出发,必须先穿过沟壑纵横的胡麻岭,才能一路向南到达重庆,将黄河上游和长江上游连接起来。年,全长千米的兰渝铁路正式开工,各支线路段在几年后陆续成功开通,最终,铁路全线贯通的任务“卡”在了至关重要的胡麻岭隧道上。

胡麻岭隧道总长13.61千米,自年3月至年,中铁十九局挖通了前10多公里,平均每月掘进近百米。然而,当隧道仅剩下米时,各作业口突水量逐渐增大,有时,部分地点日均突水量竟达到立方米;更深处的地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极为松软的岩层被称作“第三系富水粉细砂”,是目前隧道能遇到的最弱地质,工程队就像在豆腐脑里打洞,稍有不慎,隧道就会变形或塌方。在想出办法前,施工不得不暂时停止。

还有米就能让兰渝铁路全线贯通,但这米又格外艰难,简直不像人能完成的任务,接下来,该怎么办?

由洪泠导演、张云龙主演的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之《米》,用影像的方式还原了胡麻岭隧道2号洞主工程师夏荔带队克服难题的这段攻坚史。起先,团队动员了外部力量,请来国外顶尖专家一起探讨破解方法,但该段地层质地极弱,又富含地下水渗透,围岩弱化后遇水成流砂和泥砂浆,施工时极易出现突水涌砂事故,造成连续塌方,地质条件极困难、复杂,可以说是一项世界难题!胡麻岭岩层里的沙比米粉还细,含水量高至28%,在这里,各种方法都失败了,离开工地时德国专家坚持认为人类不可能在这种地质上修建隧道。

这让人崩溃——隧道已经挖了10多千米,就这样废弃之前的努力吗?兰渝铁路已经修了多千米,到了胡麻岭难道只能飞过去吗?

放弃幻想,迎接挑战!工程师夏荔决定正视困难,用中国人自己的信心与努力解决问题。《米》里有一句台词,将“铁建人”坚毅的内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我相信,只要干,办法总比问题多!”

米短暂又漫长,夏荔率团队开始了长达6年的攻坚。办法有几大类,一是从“水”下手,他们尝试将松软岩层里注入化学药水,进行固化,又想办法抽水、排水,这些都是让土变硬的方法;又想出了将团队分成小队、各个击破的模式,像九宫格火锅一样,隧道里每个“格子”都有小分队在小作业面施工。

验证办法的过程是辛苦反复的,涌泥回流就是一个问题。《米》中,张云龙饰演的夏荔工程师想出了用抢在涌泥速度之前把掌子面给钉牢的方法,但成功没多久,工程又塌方了,半年的进度又回到了原点,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但,还能怎么办?办法总比问题多!短暂地沮丧了一个晚上,夏荔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带领团队继续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夏荔和团队的坚持下,隧道终于以每月5米的速度一厘米、一厘米地前行,虽然慢,但工程一直踏踏实实地延伸着。终于,年6月19日,胡麻岭隧道胜利贯通。贯通的那一刻,夏荔见到了隧道另一边的父亲夏付华,两人相拥而泣。原来,父亲是在米另一边工作的铁路测量师,几年来,因为工作繁忙,父子二人近在咫尺,却很少见面。

工程是艰巨又困难的,但《米》叙述剧情的基调又是欢快的,导演洪泠坚持了“浅入深出”的走向,将主旋律故事讲出了趣味性,叙事上幽默,影调上浓郁,给影片塑造了独特的化学反应。配乐上,剪辑指导用了多种西北乐器增加了观感上的幽默感,作曲老师又进一步创作,将唢呐、三弦、黑管加入其中,让民乐老师傅在棚里即兴录制,让影片更具风格与潇洒感。剧中,这种风趣轻松的叙事风格也烘托出了中国“铁建人”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对待工作的热情。

全集最后那场大家集体走入隧道深处的戏拍了好几遍,导演洪泠回忆,早上拍还有50个当地真实的铁路工人作为群演,拍着拍着最后就剩下十几个了。拍到一半,张云龙和刘帅良告诉洪泠有个工友被钉子扎了,洪泠去查看时,惊讶地发现,哪是工友,这是中铁十九局的吕总脚被戳穿了。

原来,工友们因为没拍过戏,不适应拍摄,一些人退出后,十九局的领导们就默默穿上戏服,混在群演里充人头,受伤了也躲在角落不吱声。第二天,受伤的那位“工友”又来了现场,没病没伤似的站在群演旁帮忙张罗。

洪泠特别感动,在研究史料时,她就佩服“铁建人”传达出来的中国精神,在工作中接触到中铁十九局的“铁建人”,更觉得他们都是硬汉。

这条由中国“铁建人”修筑的兰渝铁路最初构想其实出现在年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历经年,到年9月29日,这条极为重要的铁路才全线通车,它途径甘肃、陕西、重庆等省市22个县、市、区,全线通车以来,每天有超过余趟列车来回穿梭在胡麻岭隧道中,乘坐列车经过全长13.61千米的隧道仅仅需要“8分钟”时间,但最后的米,以夏付华、夏荔为代表的“铁建人”却足足挖了6年。

是中国人的坚持与信心,才能攻克世界级的难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对话张云龙:理想是不灭的光在指引我们

《米》由真实故事改编,在演绎剧情之前,主演张云龙先去了解了胡麻岭的地质资料,及其地理位置对贯通整条铁路的重要性,又得知夏荔父子为了挖通这条隧道,三年就见了几次面,愈发觉得自己饰演的夏荔工程师及其代表的“铁建人”的集体精神极为感人。

这米真的难!很多国外专家来了四五遍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人却靠自己的精神和智慧,花了六年,成功解决了这个世界级的难题……

拍摄时,张云龙怀着对人物的情感,慢慢进入角色。进入隧道,眼前都是尘土飞扬,耳边是卡车轰鸣的声音,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他慢慢适应,并加深了对角色的感知,演的时候有不合适的地方,导演洪泠也会帮忙调整。

在洪泠看来,原型人物夏荔是典型的“铁建人”,性格硬朗、逻辑思维缜密,又是个特别年轻的总工,身上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担当。剧中,饰演夏荔的演员张云龙是个非常聪明的学院派,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技术流,年纪不大、性格却很稳,运动员出身,头脑理性,两人内在有很多地方很像。

洪泠说:“简单的一个对视,一个抬眼,张云龙都能演出比剧本内容更多的层次,非常细腻。表演节奏也控制得很好,干净利落。他是最贴合角色的人选。”

博客天下:在人物塑造上,您和导演之间有过怎样的讨论?

张云龙:基于原型去塑造这个角色。导演和夏荔工程师做了一个比较深的沟通,通过转述的方式告诉我,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在塑造这个角色的过程中,导演也会告诉我们哪些方面其实和我们想的有出入,会根据现场的情况来做出更符合这个人物形象的调整。

博客天下:您觉得自己和角色的相似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张云龙:相同之处就是,想做一件事情,就会想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即便不能说是完美的,也会尽到最后一份力。不同的地方在于性格不同,工作能力不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也不同。

博客天下:您觉得夏荔身上最大的特质是什么?这位原型人物最打动您的地方是什么?

张云龙:永不放弃、“愚公移山”的精神。

博客天下:您是通过哪些细节去演绎这些特质的?

张云龙:我们剧组的美术、道具、化妆还有整个工作环境,都给我特别好的沉浸感,然后有很多群演都是真实的挖隧道的工人,也会去跟他们交流探讨,会去看他们是如何工作的,拍摄的时候是边拍边学习的过程。

博客天下:您觉得夏荔的理想和信念感体现在哪里?

张云龙:中铁十九局本身代表着一种铁道精神的传承,这是特别激励人的,到了夏荔这代人身上,他们完成了一个薪火相传的过程。起初,他们可能并没有把目标放得很大,只是想着,接了这个任务就一定要好好完成。

博客天下:您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和过程,从外形和内在去靠近人物的?

张云龙:外形会比较容易一点,靠化妆造型就可以,内在的话,还是要有那种,一定要把某一件事情做好的劲头,就是一定要死磕的劲头吧。

博客天下:对您来说,塑造这个人物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张云龙:难点还是在于对这个职业的陌生,《米》好像也是第一个关于挖隧道题材的片子,之前可供参考的东西不多,我之前也没有诠释过、演绎过这类角色,这是一个比较新的挑战。

博客天下:拍摄过程中,剧组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张云龙:我觉得最大的困难还是操作的困难,因为隧道里要去吊灯,要去调度,还需要很多工人来做群演,他们不是专业的演员,现场还要去协调他们的表演,拍摄难度特别大。但大家克服困难,一心想把这个事情做好,不能半途而废。

博客天下:参加《米》的拍摄后,您对中国的历史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

张云龙:我们国家现在发展得这么好,离不开兢兢业业默默付出的人,中国历史由他们谱写,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人才变得更好。

博客天下:塑造这个人物,对您个人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启示吗?您认为新一代的青年可以从夏荔身上学到什么品质?

张云龙:吾辈当自强,希望大家都有夏荔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把祖国建设得越来越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希望我们都可以为国家贡献一点力量。

博客天下:您觉得在这个时代,“理想”意味着什么?作为文艺工作者,您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会如何传承这种“理想”精神?

张云龙:理想意味着永不灭的光,它在指引着我们。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在这个前提下,更多地去影响别人。希望国家越来越好。

对话洪泠:解决困难需要有务实的计划

近年来,中国的基础建设水平在世界名列前茅。这部分为什么能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除了国家层面大的战略方针外,还有什么原因,能让建国初期相对落后的基建,在几十年间突飞猛进?

带着多个问题,导演洪泠投入到了《米》拍摄前的准备工作。本着“不胜不战”的原则,她率团队多地采风,先赶赴深圳拜访了原型人物夏荔,前往中铁十九局总部了解背景,接着去天水实地察看隧道挖掘技术,又看了大量关于挖隧道的纪录片,了解施工队的职能分工、人员背景、团队运作,以及工友们的生活状态。在研究故事的发生地中铁十九局后,她找到了一些参考答案。

中铁十九局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九师,这支部队经历过广西剿匪、荆江分洪、抗美援朝,在硬仗中仅靠人力生生铺出了一条条铁路,是当时著名的“钢铁之师”。年老铁道兵集体转业后,其子辈、孙辈们还在继续加入壮大这个集体,夏荔和父亲夏付华也是这种经历。在与十九局的人一起工作时,洪泠深深感受到,中铁十九局非常有传承精神,是靠精神和信仰形成凝聚力的,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一代,都对自己从事的职业非常自豪。

人一旦有了集体信仰,就所向披靡。拍完《米》,洪泠对中国精神有了更多角度的了解。

博客天下:《米》这一集的拍摄地在哪里?选在这个地方拍摄的原因是什么?

洪泠:在甘肃天水旁边一个叫张家川的县城。既然是拍挖隧道的故事,土质和地貌就有讲究。天水和故事原发地定西都是黄土土质,这是我们选择在那里拍摄的最主要的原因。中铁十九局在协助我们拍摄前,联络了旗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隧道段,恰好天水深坑隧道段最能配合我们。所以定得还挺幸运,挺顺溜的。

博客天下:这部作品中,您发挥个人特色的地方在哪里?

洪泠:我喜欢拍喜剧,《米》其实已经收着拍了,没使太大力,但应该还是能看出些轻巧风格。

博客天下:您认为原型人物夏荔身上的特殊性和闪光点是什么?

洪泠:夏荔是个很乐观,很健谈的人,有着“铁建人”特有的务实性格,执行力很强。其他的,没有太多特殊性,他就是个普通人。普通人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故事才有得可说。

夏荔和几个铁建工作者跟我讲了他们遇到过的一些事后,我心想,这么不容易都挺过来了,今后天底下再没什么困难解决不了。这种砥砺的劲头,是我这辈子都没见识过的,确实珍贵。

博客天下:您和几位演员就角色本身有过怎样的讨论,是如何帮助他/她更好地塑造角色的?

洪泠:拍摄前主要和大家讨论了“铁建人”这份职业,还有胡麻岭工程队挖通隧道这事多么牛,调动了下热情。我也向演员答疑了一些角色的背景,说了说每个人物的不同色彩,大致指了个方向,画了个框,目的是希望大家别演重样了,能像音符一样,高低错落碰撞起来。还有就是在拍摄期间,即时地给演员一些表演分寸上的反馈,让所有演员都演在同一个频道。

因为都是专业演员,做足功课才进的组,所以其他没讲太多,留给他们自己生长角色。

博客天下:这一集讲述了以夏付华、夏荔父子为代表的铁路建设者们在探索如何打通胡麻岭隧道最艰难的米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拍摄过程中,对于克服困难这一方面,您有什么见解?

洪泠:一开始,对于要拍《米》这件事,摄制组是紧张的,大家有的拍过战争题材的作品,有的拍过动作片,就是没拍过挖隧道的真实历史题材。“未知”是当时最大的困难。

后来慢慢摸索和分析后,困难就逐步解决了。我觉得这跟夏荔及其为代表的“铁建人”挖隧道的行为有点像,解决困难不能光靠热情,还要有务实的计划。

博客天下:这一集,您抓到的夏荔身上的主要冲突点是什么?

洪泠:夏荔从小和父亲几乎没怎么相处过,内心有缺失,长大后想找机会与父亲接触,才加入了胡麻岭隧道工程,没想到,仍旧终日见不到父亲。这层设置,是原型人物夏荔的真实经历。

故事中,历经多年的失败和父亲的疏离后,夏荔的委屈爆发了,他翻山越岭去找夏付华,想开口说放弃挖隧道,放弃父子关系,却最终与父亲和解。年轻人理解了父辈,继承了父辈的事业,从而蜕变成长。这种创伤后的传承挺中国的,古往今来,绵延不息。

博客天下:您认为夏荔代表了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新一代青年有何启发?

洪泠:我觉得是一种勇气。连胡麻岭都能挖通,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你我共勉。

博客天下:怎么理解“理想照耀中国”的剧名?您觉得在这个时代,“理想”意味着什么?

洪泠:古人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大致意思是法律是底线,不能用来引导老百姓,而是要用道德和崇高的精神来引导,这样百姓才有羞耻感,才能向更好的人格努力。“理想照耀中国”这几个字,我大致的理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引导。而“理想”,放之这个时代,就意味着一种积极的精神,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努力向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9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