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管

耕耘18载歌声飞出太行山

发布时间:2024/8/3 11:11:12   
新华网石家庄3月13日电(高丽)她来自北京,却在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义务支教18年;她打破大山的桎梏,带领山区孩子走上了国际大舞台;她不计回报、默默奉献,用音乐为这座小山村带来无限可能;她就是天籁童声背后的筑梦人——邓小岚。关键词一:传承追寻父母的红色足迹来到出生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镇的马兰村曾是《晋察冀日报》机关驻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曾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年底,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19位马兰村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惨遭杀害。邓拓之妻丁一岚在一次突围后生下邓小岚,危急之下将她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老乡家3年。离开马兰后,邓小岚跟着父母辗转数地,没有再回过马兰村,但父母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的情景,干爹、干娘倾尽所有喂养她的艰难时光,都铭刻进了邓小岚的心里。邓拓在《燕山夜话》专栏发表文章时,署名“马南邨”,谐音“马兰村”,就是对当年在马兰村生活和战斗的怀念。邓拓把与马兰浓浓的鱼水情镌刻进3枚印章,丁一岚把其中一枚刻有“马兰后人”4个字的印章,留给了邓小岚。“母亲希望我记住,马兰村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不仅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更是父辈们战斗的地方。”邓小岚说。年夏天,邓小岚找寻父母战斗过的地方,回到马兰村。虽然离别50多年,但当地还有百姓能脱口叫出她的乳名,这一声呼唤,让邓小岚的泪水夺眶而出。此后,邓小岚多次回马兰村,追寻父母足迹,看望乡亲们。关键词二:奉献退休后的18年时光属于马兰年,退休后的邓小岚回马兰村扫墓,正好看见一群同来扫墓的孩子。“大家坐在那里休息,我就请孩子们唱支歌。”邓小岚回忆说。意想不到的是,马兰村的孩子连一首完整的歌都不会唱。“我心里咯噔一下,说不上悲凉,但空落落的。”这次偶然的机会,令她萌生了教孩子们唱歌的想法。邓小岚刚开始到马兰小学教音乐课时,简陋的学校只有4间危房。为了建音乐教室,她不仅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而且动员北京的弟弟、妹妹一块儿捐钱,共凑了4万元,在村里盖了7间校舍,大大改善了马兰小学的办学条件。后来,邓小岚又四处“化缘”,将亲友家闲置的乐器要过来,并寻求相关部门支持帮助,陆续置办了架子鼓、电子琴、钢琴、长笛、黑管等乐器。村里人没人会这些乐器,邓小岚就手把手地教孩子们。“马兰的孩子一样聪明,只是缺乏机遇和舞台。”为此,年,邓小岚成立了马兰小乐队。“待得久了,对马兰的山水更加依恋。”邓小岚把乡亲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办。乡亲去北京看病,医院,甚至亲自陪伴。有一户老乡的家里生活特别困难,所需药品只有北京能买到。邓小岚就每次从北京捎药品回马兰,邓小岚不要老乡的一分钱。而且,一捎就是9年。此后,建教室、找乐器、想教学内容,邓小岚把18年的时光奉献给了马兰。关键词三:执着困难阻止不了她的热爱北京距离马兰有多公里,邓小岚要一大早起来赶公交、换地铁,从北京西站乘火车到河北定州,再从定州乘汽车到阜平,最后从阜平乘班车到马兰,赶到马兰村时经常是傍晚。直到年10月,阜平通了高速公路,路程才缩短为5个多小时。为了让山里娃能走出大山,了解世界,这段路邓小岚走了18年,每个月两次,寒暑假更加频繁。后来邓小岚搬进学校,住在大山深处。山里的冬天,最难熬,夜晚的温度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寒风透过门缝往屋里钻,毛巾冻成了“硬板”,实在冷得没法儿睡,她就用帽子、围巾把头和脸都箍住。很多人问她,苦不苦?累不累?邓小岚说:“我觉得很幸福!马兰村是我的家。”就这样,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执着的邓小岚把音乐的“种子”一粒粒播撒在了山石坚硬的太行山中。关键词四:圆梦天籁之声两次响彻冬奥舞台功夫不负有心人,音乐唤醒了这个沉睡的小山村。在邓小岚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已经能够演奏复杂的乐曲,唱功也明显提高,一个个懵懂羞涩的山里娃也变得越来越开朗。音乐不仅给马兰村的孩子们带来了快乐,更给他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年,邓小岚带着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举办了小型音乐会。年,首届马兰儿童音乐节举办,马兰小乐队的名声随着歌声飞出了大山。年2月,马兰的孩子们走向了更大舞台,他们两次登上北京冬奥会舞台,用希腊语向世界献唱《奥林匹克颂》,宛如天籁般的歌声回荡在国家体育场,惊艳了世界。邓小岚给马兰村带来的不仅是歌声。在她多年的奔忙下,社会各界对马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3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