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管

这部讲哈尔滨故事的纪录片一句话都不说,但

发布时间:2023/1/8 14:47:17   
北京青春痘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084445.html
                            

这是一部哈尔滨人用诗意的画面和感人故事讲述哈尔滨的记录片,30多位不同时代的哈尔滨人,在四季的变化中寻找着城市的痕迹。

这是一部全片没有解说词和旁白,用平民视角追忆城市逝去芳华的电影,影片英文名字叫《纯真年代》,中文名字叫《晚霞中的红蜻蜓》。

这部纪录片,获北欧国际电影节(NORTHEUROPE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最佳导演奖提名,将于2月15日揭晓答案。

这部纪录片,穿越回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让人仿佛经历了一场悠长而又恍惚的梦境……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苗萌,年出生,从小在哈尔滨长大,父母都是风华厂的科技工作者。童年时家住在儿童公园附近,小时候在森林校、风华校读书。从三中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

每次回到这个城市,苗萌都能忆起少年时代很多有趣的事,同时也让他对故乡这个城市充满好奇。端午节小孩撞鸡蛋、画彩蛋、滑冰,那个分秋菜、弹吉他、电唱机、喇叭裤的年代;滑冰、冬泳、冰灯、糊窗户缝、窗户里放锯末子、江边演奏黑管和手风琴的爱乐者……

一次出差回哈尔滨,苗萌萌生了想拍摄一部关于哈尔滨记忆的纪录片,让这里的故事被后人记住的想法。他拍摄哈尔滨的历史建筑、民俗和文化现象,自费赴悉尼采访,影片中出现不同时代的哈尔滨人,包括作家、俄侨后裔、音乐家和城市的参与者、见证者,他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展现这座城市的故事和不同时代的底色。

哈尔滨,因为一条铁路的修建逐渐形成的国际大都市,至今已有百年多历史。曾经华洋杂处,不同时代的痕迹留在了很多人的回忆里。哈尔滨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过去的气息、生活的细节、童年的乐趣、历史的更迭,在他们的回忆中,展现这座城市的昨天。

跟随他们的回忆,通过影像的展现,苗萌的耳边、心中和眼前依然响彻着这座城市的史诗,感受着这座城市逝去的往昔。

他说:我热爱这座城市,不只是为这里的某一道生动风景、某一段青春往事、某一座熟悉的老宅,为的是这座城市回忆中的林林总总,我真的是爱她!

苗萌说出了这样一组数字:自年起,他的团队历时多天的拍摄,片子涉及3个季节,中间回哈尔滨拍摄7次,并自费去澳大利亚悉尼拍摄哈尔滨俄侨,素材一共多个小时,他一个人剪了4个多月,完成片是85分钟,一共访谈了50多人,片中收入了30多人。

梁晓声、李述笑、胡弘、戈雅、王焕堤、杨世昌、宋辉、柳芭(娜塔莎)等形形色色的老哈尔滨人,那个年代人们同样在内心有着渴望抵达快乐和幸福彼岸的呼声。当时盛行的手抄本,也许就是文学创作者早期作品诞生的催生剂;还有小女孩攒的各种式样的糖纸,也许就是未来审美观的萌动与雏形。片中展示了年就在此演奏的哈尔滨交响乐团,还有哈尔滨冰雪文化的诞生。

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面有句台词瓦尔特总和苏里在一起,让小提琴家薛苏里笑谈到他名字的由来。

纪录片的片头就是苗萌的母校三中的滑冰场。影片海报没有用哈尔滨的地标建筑,苗萌选择了戈雅老师办公的红专街25号的老房子,很有地气感和诗意味道。

片尾部分,表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哈尔滨儿童铁路,当年的儿铁员工,儿铁第一代小火车司机栾昌义……

别了故乡久久不能回,

晚霞中的红蜻蜓,

你在哪里啊,

童年时代遇到你啊

那是哪一天?

谈到为什么片名叫《晚霞中的红蜻蜓》,苗萌说:第一次听这支歌是在电影《悲情城市》里,后来久久不能忘怀,跟广州一家公司买了歌曲的版权和合唱版,还请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钢琴演奏,作为纪录片片尾曲。

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声中,影院的灯亮了。这部85分钟,历时两年多拍摄的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在哈尔滨中影国际影城卓展店首映。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观众们如是评价:

记者申志远文/摄/视频

原标题:《这部讲哈尔滨故事的纪录片一句话都不说,但能带你穿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8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