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管 >> 黑管的习性 >> 兰亭古韵小八骏蛤蟆石村桃花源等
兰亭古韵小八骏
任育才
一、蛤蟆石村桃花源
成武帝太宁三年,一樵夫,缘铁寺河上,逢连翘林,此木为中条山独有,其花夹岸铺嫩金数百步赤。林尽水源,得一幽口,往里窥之,洞深极处有碧天如镜,遂舍船,蹑蹑入,初极狭,才通人,曲折数十步,物景天开,田畴似画,仁风浩荡,禾香一川;脊上白鹤剔翎,檐下筑巢飞燕,雄鸡引吭,鹅鸭齐唱,牛羊犬马,越陌度阡;池中戏莲鱼来去自由,岸边亮甲龟大如桐叶,男女老少,颐和春风于天地间醉。樵夫锥其肱股,方知非梦。
里人见之大惊,问从何来,邀其至家,设酒做宴,云祖上为避八王之乱,追随郭璞景纯公遁此圣地,不复出焉。问今世何世,乃不知西晋灭、东晋亡、宋齐梁陈并立于今者,樵夫所答悉如天外之音,强邀数日,方得辞归,头人正告曰:不可为外人言。
出,得其船,沿河下,处处志之。入县,言于邑令,曰如此异事,遂差人与之往,其志皆灭。迷,返,悔,复欲往,乃大病。猜云,此弘农太守农佣之后也,景纯书堂当蔽其左不远。公隐此作书,注尔雅,译山海,字字金玉,遗《郭弘农集》于世,《江赋》篇是为东晋之冠。
隋唐时,有赏“金花连翘嫩”者复探书堂,为中山狼食。后,再无问津者。
樵夫所至乃今铁寺河源头、汤王山葫芦峪内蛤蟆石村也。原蛤蟆石上有天竺行僧梵字记之,亦有西藏喇嘛藏文数行,言其探寻未果,遂置二剑于此石下以绝后访者道路云云,文革时碎其石饮于是河。今得“汤王山通”白家滩村范玉良做导,入葫芦,绕蛤蟆,得入书堂是瞻。幸前人不幸之幸乃大幸,得前人不得之得乃大得,步入斯地,见贤思齐,敢不躬耕垄亩砚田,播禾香于仁川乎。
步晋陶令余韵入此记游。同游者运城电视台文化视线栏目主任赵丽女士及杨国栋、韩富田、严润山数人。年10月10日下山之夜记于翰林静园大风歌轩。
二、郭璞窑前思风后
帝得一梦:中条山下,罡风过后,世界一片清白,见天地之间,挺一英雄,高耸入云,立发垂地,目运蓝光,执千钧弩,牧万群羊,披星戴月,一身风光,掣举北斗之樽,豪饮天河琼浆。
醒,似梦非梦,坐而达旦,曰风为号令,乃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莫有姓风名后者辅佐我否?遂至梦处,见一牧羊少年高卧山石,见帝鸾驾排云而至,睨之。帝叩其名姓,曰“大风过后,当自知耳”,声若洪钟,音韵穿度四野于无穷。帝观其貌,与梦中无异,遂弃辇而拜,邀入庙堂问政,话不一席,便立起天下四梁八柱,划就地上六纵九横,通易理,入天道,帝大喜,拜为相。风后运动伏曦之术,推演八卦九宫,战涿鹿,灭蚩尤,定幽燕,服蛮夷,坐定万国——执慧星之帚,扫清环宇,荡宁中原,画野分土,裁判四方,每出一政,号令如风,世间万物,望风而靡。但见朝纲恢恢,疏而不漏,天下百姓,鼓腹而歌:“百善于千山,千恩于万水,万世于华表”。遗书一卷曰《幄奇八阵图》。
风后故葬中条山下黄河渡口,即今“风陵渡”是也。运城市委铭其雕像于南风广场以传其风神耳。至西晋,《阵图》为郭璞景纯公得,携至汤王山仙人洞演绎作注。诚可惜者,风著郭注,皆没于史海。
三、神僧救驾汤王山
王莽追兵甚紧,刘秀逃至汤王山下亳清河畔。桑树下,小庙旁,坐一僧,生食禽兽,相貌奇丑,疙瘩着一身怪肉,左右各置一锤,硕大如瓜,混身狼牙,中一铁索相连,丈余长短。著玄服,寡言语,听之乃闽南语音,示秀入庙避之,叩其乡籍名姓,不答,再问,则怒。
同寝。夜半,闻马蹄兵器远远而至,曰,汝安睡,吾去耶!言讫不见,环视庙内,门窗不开,汤山之巅,杀声震天。
盹至天晓,僧鼾炕上,至晚醒来,曰,洒家与莽,决于亳北,在此睡,休妄动,勿添乱!言讫不见,但闻鼓声动地,刀剑啸喧。秀潜至山头纵目,但见亳清河畔,纷纷滚滚,战场雄阔,僧握索链,收放两锤,驰突敌阵,似虎入羊群,忽被兵涛淹没谷底,又开浪裂波浮出潮头,如是数番,莽军怯寒,继似倒山,但见那索化作黑蟒一条,双锤咆哮若狮若虎,如轮飞转,疾似闪电,恍恍然旋做光碟圆盘,收兵取将,犹猎豕犬。
晓,归,曰,汝难过,吾走耶!但见黑云滚滚,雷声隆隆,如风火轮般,望垣曲古城,决尘而去,秀伥望之,血泪熔铅。
往事千年,老桑依然,《后汉书》数十字载曰“飞锤玄僧”,并无名籍。
四、小石潭记
汤山之半,有一小村,唤作木盆,村后一水,唤作湫溪,缘溪而走,步入一山,唤作笼上,笼者蒸也,言其树木烟雾,如蒸笼般腾腾然。
步上蒸笼四五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更兼蛙声悠扬,乃推花拂柳,分竹而入。遇一潭,半亩余,至清至冽,若有若无,游人反映其中,如上宝镜莹屏,内有石笋三柱,倒入水中成六。潭岸一周,青帏翠幔,墨绿龙锺,万木臻臻,如墙垣环合。群蛙见人,齐齐缄口,连连入水,向石笋幽洞奔窜,却遭暗龟驱逐,若裸女藏羞而不能。远山偶有鹰隼疾鸣,层层声波,叠叠而来,空谷回音,四壁碰撞,衬得大山寂静恐怖。
潭中有鱼,皆若空游,日光下射,影布石上,倏而击水,浪花如莲,打斗跳跃,往来错综,似玩童之得“来人疯”,一池玉液,动摇起来。潭底卵石鳞鳞,五彩缤纷,如珍珠云母,似翡翠玛瑙,皆随涟漪,如无限文章,若幻若梦。
有“趴趴游”者箭般穿梭,其形如“关”字似,故亦名曰“箭关”,那物踏水面呈窝状却能踩水不破,如纤指点蜀锦显出穴窝一般,它六腿二触角,趾末分三足,上覆茸毛,弥织如蹼,故能趴游水面如鸟翔天空然。其学名曰黾,属半翅目黾蝽科——亦如儿童之得“来人疯”般献艺跳跃,能离水面半尺高余,翻出白色肚皮旋转一周,故亦唤它作“浪里白跳”;虾、蟹见人,遁迹潜形;螺、蚌蠢蠢,依然如故。
北望湫溪,蛇行斗折,明灭可见,两岸犬牙综错,其源于汤山极顶汤王庙前湫池之中——湫溪之得名是然。
林外炎蝉热烈,林内暗如暮冬,似阴阳两隔,若至幽冥国般寒素,虽有几束光柱强劲射入,却欲摄人魂魄者,但觉魑魅魍魉,恍惚左右,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记之乃去。同游者义犬阿黄,它双耳挺拔,四爪插地,鬃毛倒立,目射钢锥,不时发出喷喷出猎之声——敢上笼上而无忌惮者,乃仗其势耳。步唐文豪柳宗元余韵于年夏隐居汤山木盆“郭璞书堂”南码字之时。
五、核舟再记
汤王山白家滩有奇艺人曰范树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鱼虫,无不因势形象意象,各具情态动态。十年前,我在汤山写作时得赠核舟一,乃镌八路北渡黄河事。
细细端详,那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高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旁开小窗,左右各一,有门四扇,启而视之,两边同通,雕栏相望,各篆联语一副于其框,曰“国共联合,一致抗日”,曰“消灭日寇,救我中华”。蓝青渗之。
船头坐三人,中披大氅者毛泽东,右乃周恩来,左为朱老总,毛、周共阅地图一卷,执卷端而抚周背者毛,持卷末而点是图者周,两人四手,各得其所;观其意象情态,如有所语,各现一足,略微对侧,两膝皆瘾卷底衣褶中;朱执望远镜,矫首昂视,神情与其不同。舟尾横卧一楫,两边各一战士,左者拿冲锋号,背冲锋枪,斜挎斗篷,上镌红星一颗,下乃“八路”二字,举手呼唤,若招后队状;右者持红缨枪,背插大刀,腰束弹带,子弹如珠,粒粒可数,腿扎绷带,纹成鱼尾,脚穿草鞋,甲趾历历。
船背稍平,则题名其上曰“庚寅夏日汤王山范树远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曰“白家滩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二;为门四;为枪、刀、楫、号者五;为船舱、斗笠、地图、弹带、红星、望远镜者六;篆联题名者字三十有三,然计其长短,苦不盈寸,乃选桃核狭长者为之。
因惊其技艺之灵怪,保存至今而不舍,想起薛蟠自杭州虎丘给妹妹带的薛蟠泥像,因与哥哥毫不相差,宝钗见了,笑出声来。杭州人为弘扬当地乡土文化,把“虎丘泥人”例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拉动当地GDP,其传承人余庆成因此成了全国政协委员,而我闻喜呢?由是感慨,故而记之。时年春步明《核舟记》余韵于天府之国锦江东岸。
六、口技再记
友人葬母,乐班至,内一帅哥,善口技,乃“笑傲江湖”非遗达人秀擂主,所到之处,观者如云,其演资甚厚,事主皆不避高价,以能请到者为荣。
常规节目过后,帅哥显艺登台,台上一桌,一椅、一碗,一扶尺,一麦克风。技演样板戏“打虎上山”,观众如磁石吸铁,凝聚如桶。
扶尺一拍,全场寂然。那美少擂主双手捂麦克风于口,开始摇唇鼓舌,听得大山深处,风声渐起,愈吹愈烈,呼啸尖厉,以至林海翻滚;马蹄声声,由远而近,鞭声响处,坐骑嘶鸣;交响乐起——黑管声、二胡声、锣鼓声、长号短号大提琴,百乐齐奏,深沉,厚重,恐怖;隐闻虎啸声,马匹失控声,四蹄踏踏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众皆变色,伸颈,目瞪口呆,两股颤颤,疑有播音设备贴身暗藏,但他只著背心一件,何藏之有?忽听胡彪老九大吼一声,啊呀不好!扶尺一拍,弹离桌椅,翻跟斗一周做下马状,踏雪声、甩衣声,掏枪声,拉拴声,推堂声,跃起开枪,咔!一声枪响,回音重重,那虎闷吼如雷声,轰然倒地声,垂死挣扎声……远处乱枪声,脚步杂乱声,由远而近声,土匪喊话粗暴沙哑:蘑菇的什么价!胡彪答话声若洪钟:想娘家人娃他舅来啦!问:嘛哈哒嘛哈哒!答:天下大大啦!唔哇——呼啦啦!狂风压林声,摧枯拉朽声……
群声至此旋风中心,但见扶尺一下,啪地一响,千声皆闭,万象全消,只一人、一桌、一椅、一碗、一扶尺、一麦克风,他端起大碗一饮而尽,献威虎山“坎子礼”于众,鞠躬谢幕,掌声爆棚,无不惊其技艺之绝妙,皆谓事主曰,掏此天价不亏。
几位花裙姑娘抢上台去与其合影,继而蜂涌,求其乡籍名姓,乃汤王山人姓董名雪阳者是也。那美少身价一涨再涨,求其出场者三请四请,恋其颜值绝技者随之不见其后,媒体记者将其布上报端,推上荧屏,由是感叹考研读博恋官场的苦苦人儿们,学而优则仕,艺而优则达,何必挤那独木单桥——年冬步清进士林嗣环《口技》余韵于后峪村李丁音母殡宴醉之时。
七、圣宫赋
如今高楼虽然遍布,但百姓仍不舍窑洞,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调研表明,洞穴最宜一切动物栖居,因土与人体天然和协,地然互补。“有窑有厦,上等人家”,民谚如是,古称“圣宫”,可见其贵。凡无窑洞之家,是无崖可凿之故,凡是依崖之家,必凿窑室以居,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窑洞越凿越多,样式越修越阔,遂作《圣宫赋》以赞此“人土之恋”曰——
窑洞有天然之厚德,高楼无养生之忠诚。隆冬飞雪,寒厦布霜,而居窑室,身若三春之温暖;六月酷暑,楼似笼蒸,而居窑室,身若三秋之清爽。冬暖夏凉,如母爱之于孩婴;抱朴养素,调物理之于和平。叹云:窑洞虽土,可益寿延年;大厦虽洋,但地气不接,此金屋不可比拟,故曰圣宫,赋之以记。
八、任氏宗谱重修碑记
年春,任氏族人祭祖立碑,族长任专良等抱着家谱来到我家,厚厚三叠麻纸,蓝布封面,沤味浓重,残缺不全,说“小梢,拿这给我弄弄!”族长是个“镢把骨”,你若不弄他就翻了,他不知“小梢”本事不行。翻开那堆黄纸,打了一顿喷嚏,繁体老书,文不加点,不认识的字不少,能断开的句不多,查了几夜字典,才把族谱弄通,那“小梢”就意依古调,笔参先贤地栽起文来,得言字,被之金石后观者不断,并有记者推上报刊,文尾却翘得极高——“美名与朝霞齐飞,石碑同口碑共存”,此滕王阁序的化用,今将其晒出,请大家品鉴。
任氏家族,源于黄帝,史载乃奚仲、仲虺之苗裔,后,谱失传,不得详考,诚为憾事而又何及。始祖讳文贵者于元朝创立基业于斯地,至明代繁荣发达为望族,起造宗祠于村东,惜毁庙宇于“文革”,推残垣于荒草,耕遗址为桑田,任氏宗谱面临二次失传之危。
国有史而家有谱,合族议定,凿石立碑,起源头纵延世系于今天,至根本横列班次于当代,如雁翔空,序列碧汉,不令后人再叹憾事于不及。
任氏家族乃书香门第,始祖赠儒林郎,二世祖讳昂字轩斋者系明洪武二十六年癸酉科举人,其家训哲言,如古楼钟声,远播未来,我族后嗣,当闻声而起,发奋图强,以慰列祖列宗之企望,此乃至忠至孝之至举矣。
任氏古碑,曾几度沉浮,幸今辗转复得,是与新碑同立。前辈续谱,已历数次,籍载者三:乾隆二十二年首续,嘉庆六年再续,民国八年三续,此次为四。三、四之距,年整八十矣。
览古谱,看今朝,仁人志士,代代涌现,美名与朝霞齐飞,石碑同口碑共存!
作者简介:任育才,山西闻喜人。中国报告文学“共和国的脊梁”最高奖及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得主,曾出席中央军委“军地两用人才”挂奖章大会及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军区联合表彰大会;为闻喜争来“中国报告文学第一乡”后被评为运城“十大新闻人物”及闻喜“文化领军人才”并走上央视春晚,再得《人民文学》《黄河》等奖多项——县政协常委、作协主席、主编《桐乡文学》并将此刊推向河东期刊前三强;影视作品《千古风流话裴氏》由中国黄河国际频道推向世界各国,《五起四落三绝碑》被例为大学生论文范文供研究生考博鉴取,事迹由运城市委宣传部搬上国庆70周年文艺大舞台,代表作《大风歌》收入《运城市志》并出任赵树理奖评委。著有《峨嵋岭派大风歌》文集四卷、《天府之国随笔录》及长篇小说《峨嵋岭》(闻喜县委宣传部)。
注:图片来源网络,与正文无关,侵权立删除。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