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黑管 >> 黑管的天敌 >> 记忆中迷人的夏夜音乐会以及好玩的春晚
我出生在一家省级研究所,打记事起,就感受到与其他单位不一样的气息——知识与文艺混合的气息。这种特别的气息,让我后来成长为一名记者。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围墙外面早已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了,所里还在自顾自地举办夏夜音乐会和春晚。前者是民间自发的,后者是官方的。
夏日的每个周末之夜,十来位音乐爱好者就会各自携带着乐器,自发地来到水泥球场上,围成一小圈开始演奏,当然主要是合奏。
观众则是里三层外三层密密匝匝,大院住了好几百人。附近的居民也跑过来看热闹。
乐器有口琴、笛子、黑管、手风琴、琵琶、月琴、小提琴、扬琴、二胡、京胡,等等。有三把小提琴,两名专职主唱。
乐曲基本上都是当时官方批准发行的《战地新歌》上的,老音乐、老歌不准用。
一名来自印尼的华侨,人长得有点磕碜,平日里走路都怕踩死蚂蚁的样子,却担任了夏夜音乐会的总指挥。那一刻,牛气得很。
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侨,心脏不好,平常上的是自由班,音乐会却积极得不行,担任主唱,每每把嗓子唱哑。
一场演奏下来,得两三个小时。曲终人散,已是月上中天。
新周到来,全单位男男女女都是心情大好的模样,连我们做小孩子的,都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春晚,则跟现在的一些单位差不多,由工会提前一个月通知各科室准备节目,除夕夜,会过餐后,就在食堂开演。
印象最深的是,演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情景剧,让所里最瘦的一位干部担任受难者。地主狗腿子一棍下去,他便一口“鲜血”喷出来。
“鲜血”喷在水泥地板上,鲜红鲜红的,场子里就掠过一股旋风。那“鲜血”是演员自己在实验室用化学试剂配制的。
有个五十多岁的胖子会计,年年要来一段长沙话相声,这会让我们一伴发小从年头模仿到年尾,跟学当今的小沈阳“嚎……"一样。
有一位新娘子是省歌舞团的专业演员,一段采茶调跳得全场掌声雷动,只是幼小的我还品不出舞蹈的韵味,只晓得新娘子美得像天仙。
印象深的还有一个非洲鼓舞,演员们都把脸和手涂得墨黑墨黑,我老在心里想他们怎么洗干净的问题。
后来世外桃源暴露了。事情的起因,是那个被封禁的“采茶调”。夏夜音乐会便戛然而止,春晚也沉寂了十多年。
图自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