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管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邓小岚在马兰,我

发布时间:2022/12/1 16:31:51   
小孩得白癜风怎么办 http://m.39.net/pf/a_4672100.html

邓小岚和养父母合影

今年是邓小岚在阜平县马兰村进行音乐支教的第15个年头。在这片父辈战斗过的红色热土上,她曾三度流下滚烫的泪水……

铁贯山下埋忠骨

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旧址所在地。邓小岚是社长邓拓的女儿,她和马兰村的缘分,从她刚一落生就开始了。

年底,日军对太行山区进行了大“扫荡”。邓拓的妻子丁一岚不顾有孕在身,一直顽强地跟随报社队伍转移、参与出报工作。直到怀孕8个多月时,实在无法前进了,她才独自留在了灵寿县大山深处的一处山洞中,靠着村民放在土地庙的供食、靠着岩缝里的滴水艰难度日,幸运地活了下来。十几天后反“扫荡”结束了,报社派人来接她。就在归队的途中,在城南庄附近一间荒废的破屋子里,她和邓拓的第一个孩子邓小岚出生了。

因为报社经常转移,为了更好地工作,他们把刚出生的女儿寄养在距马兰村最近的麻棚村村长陈守元夫妇家里。直到年春天,邓小岚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

年5月6日,记者走进阜平县马兰村,听古稀之年的邓小岚讲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马兰村四面环山,全亚洲最大的一座整块花岗岩山——铁贯山就坐落于此。抗日战争时期,邓拓曾在这里带领晋察冀日报社的战友们共同战斗了五六个春秋。

当年,邓拓他们为了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于马兰村所在的太行山区,坚持每天出报,创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年,“扫荡”的日寇冲进马兰村,逼问乡亲们报社人员和印刷机的下落,大家守口如瓶,没透露一个字。日寇恼羞成怒,残忍地杀害了19名村民,是为“马兰惨案”。后来晋察冀日报社在突围转移过程中,又有6名报人壮烈牺牲。

多年后,母亲丁一岚送给邓小岚一枚图章,上面刻有“马兰后人”4个字。父亲邓拓在《燕山夜话》专栏发表文章时,署名“马南邨”,谐音“马兰村”,亦是对当年在这里生活和战斗的怀念。

邓小岚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先是分配到山东一家化工厂工作,年才回到北京。年,邓小岚和妹妹邓小虹第一次回到老区阜平,找寻父母战斗过的地方。当她们沿着崎岖的山路走到一个村口,向迎面走来的一个农妇问路时,那农妇说这是麻棚村,再往前走就是马兰村了。她一边指路一边上下打量着邓小岚,突然惊喜地喊道:“你是小岚子吧?真的是你!”

邓小岚当时就愣住了,霎时间,泪水夺眶而出!当年她被寄养在麻棚村的老乡家中,一待就是3年,可是她年纪太小,什么都不记得了。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村里人还记着她,依然亲切地呼唤着她的小名,此情此景,让她怎能不感动得热泪盈眶!

胭脂河畔响歌声

年,邓小岚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年清明节,她和当年晋察冀日报社的老人们再次回到马兰,为年反“扫荡”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扫墓,并纪念“马兰惨案”发生60周年。

在胭脂河畔,她们遇到了村里的一群小学生。邓小岚问孩子们:“你们会唱什么歌呀?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

没想到,孩子们满脸羞涩,竟然唱不出一首歌。邓小岚提示了好几个经典的儿童歌曲,如《小燕子》《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甚至连少先队队歌都问到了,但孩子们依然只是茫然地摇头。

“我原本是随口一说,就为了和孩子们互动一下,没想到却是这个尴尬局面。虽然我知道这里地处深山,依然属贫困地区,但孩子们连一首歌都不会,还是令我很震惊,当时我的心里特别凄凉,说不出的难受。”邓小岚回忆说。

邓小岚从小就热爱音乐,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音乐带给她很多美好的回忆,她坚信音乐是打开人心灵的钥匙,是重要的精神食粮,她不敢想象没有歌声的童年是多么地苍白无趣。

那天晚上,月光如洗,她独自走在胭脂河畔,想起父母的教诲和图章上“马兰后人”几个字,心潮起伏,不能自已。就在那天晚上,她眼含热泪立下誓言:“一定要让马兰的孩子们学会弹琴唱歌!”

那年,邓小岚作为当年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的长女,主动承担起为“马兰惨案”遇害者修建纪念碑的筹建工作,并暂住在马兰村。在忙着为纪念碑设计、选材、选址之余,她开始走进马兰小学,成为深受孩子们喜爱的“邓老师”。

一年后,由晋察冀日报社的老同志捐款雕成的汉白玉“马兰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在村口落成,邓小岚作为纪念碑筹建人的身份告一段落,但马兰小学音乐老师的身份却一直延续下来。

邓小岚虽然不是音乐科班出身,但她从小受母亲的影响(丁一岚是年开国大典的播音员、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任台长),学习过小提琴,接触过钢琴、手风琴、吉他等多种乐器,教孩子们吹拉弹唱还是没问题的。教音乐得有乐器,马兰小学的第一批乐器,包括4把小提琴、一个手风琴、一把吉他和一个电子琴,都是她从北京的家人那里“搜刮”来,再一趟趟背到马兰的。

年,马兰小乐队正式成立,这个偏远寂寞的小山村终于响起了音乐之声。

马兰乐队震京城

在北京和马兰间往返一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先在北京坐火车,再倒汽车,一般早上8点出发,晚上8点才能到马兰。这几年通了高速路,可以坐长途大巴车,节省了不少时间,下午3点就能到马兰了。

邓小岚刚开始到马兰小学教音乐课时,简陋的学校只有4间危房。为了建音乐教室并改造危房,她不仅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而且动员北京的弟弟妹妹们一块儿捐钱,共凑了4万块钱,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音乐教室终于建成了。后来,邓小岚又四处“化缘”,将亲友家闲置的乐器要过来,并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陆续置办了架子鼓、电子琴、钢琴、长笛、黑管等乐器。

虽然马兰的孩子从没见过任何乐器,没一点音乐基础,教起来很费劲,但邓小岚坚持正规的教学程序,先从五线谱开始教起,并在教授唱歌发音和弹奏乐器时,对他们进行扎实的音乐鉴赏的启蒙教育,引领他们用心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邓小岚的一个笔记本中,记录着马兰村小乐队练过的几十首歌曲,有《送别》《龙的传人》《雪绒花》《山楂树》等中外民歌,也有波切里尼的《小步舞曲》这样的古典音乐,还有《马兰童谣》《美丽的家园》等他们自己创作的歌曲。

年10月,邓小岚带着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木雕长廊前举办了小型音乐会。原晋察冀日报社的老人们应邀前来观看了演出。

“故乡如醉远,天末且栖迟。沥血输邦党,遗风永梦思。悬崖一片土,临水七人碑。从此马兰路,千秋烈士居。”这是邓小岚为父亲邓拓写的五言律诗《题马兰烈士墓》谱写的歌曲。当孩子们饱含深情地唱起这首歌,这些曾经在马兰战斗过的耄耋老人们非常激动,老泪纵横。

近年来,邓小岚相继带着马兰村小乐队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参加了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和央视的《我要上春晚》节目,并成功举办了马兰儿童音乐节。当看到孩子们落落大方的表演,当听到专家、主持人的一致赞美,当将军的后代们和马兰小乐队一起合唱“我们的田野”时,邓小岚的眼角再次湿润了——这是幸福的泪水,因为她真切地看到,音乐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近、变平等了,让老区的孩子们更乐观、更自信、更美丽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诗人艾青的心声,亦是邓小岚的写照。她说,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我一辈子也报答不完。令她欣慰的是,今天,她可以告慰父母,她用了15年的时间,终于把自己变成了一名真正的“马兰后人”。

作者:高宏然

来源:中共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07期上

河北省委《共产党员》杂志

党刊读者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5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