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管

寻觅乡愁之仁寿这乡镇好神奇,居然有块天上

发布时间:2022/9/17 14:57:34   

合兴,有一块天上飞来的石头

文建华

有一些乡镇,在人们的心目中很小。这种所谓的小,很多时候与人口多少,与面积大小无关或关系不大。之所以给世人留下小的感觉,往往是近年来动静很小。动静小,无外乎就是所处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是很方便。在信息传播工具非常发达的现代,成天刷屏、霸屏的稀奇古怪之事层出不穷,一个人、一座城只要稍稍有点安静,就会淹没在各种喧闹之中,而被人淡忘。合兴乡就是这样一个乡镇,默默无闻的在仁寿县城南边存在着。

官方对合兴乡的简介是这样的:合兴乡位于仁寿县城南部,与钟祥镇、始建镇、凤陵乡、彰加镇相邻,地形由山、坝组成,全乡面积19.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亩,其中田亩、土亩,地势东高西低,邻近与四个乡镇相接,区位优越,交通方便,水利畅通,部份水泥路纵穿全境。全乡辖设5个行政村、34个经济社、总户数户,总人口人,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油菜、水果、蔬菜。这些数字可能会因为年代不同有所变化。其余文字介绍,多少还是有些美化,比如区位优越,交通方便,在现在看来优势并不明显,交通也未必方便。通往合兴的道路很多,但窄小弯多,说不上方便。最近才新修的柏油路直接连接钟祥镇的国道线,才真正方便了一些。

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乡镇,同样有着不少的传奇和胜景,只要我们轻轻揭开覆盖的面纱,那些神秘传说,那些乡村景象就浮现出来了。尤其是说到合兴有一块天上飞来的石头,名声一下有大起来了。

在去飞来石前,先去与飞来石有关系的龙洞山看看。在离乡政府所在地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山叫龙洞山,也有人称为龙头山。老百姓沿袭老辈的说法,都叫龙洞山。仁寿属于丘陵地区,因此在仁寿的乡镇说到山,实际上就是陵,海拔不高,绝对高度也不高。与我们常见到的那些名山大川中的山,是绝对的两个概念。高大雄伟,陡峭险峻这些词语是用不上的。

合兴的龙洞山就是这样的一座温柔的山,虽名为山,但没有摆起山的架子,也不是高不可攀。现在更是有一条水泥路直通山顶,无论行走、开车都很方便。龙洞山最后留给人们的最深刻印象是一所小学校。如今登临山顶,引入眼帘最多的景物就是校园。教学楼,住宿楼,黑板、标牌,以及那些中国农村校园常见的标语都还在。没有了朗朗读书声,没有了课余间孩子们蹦蹦跳跳的身影,昔日喧闹的校园宁静得听得见每一只蝉鸣和母鸡的叫声。校园已经整体搬迁到了合兴的街道,龙洞山留下的这些校园痕迹掩映在日渐茂盛而且凌乱的树木中,一天天陈旧,破败下去,文明的香火能否在丛生的青苔中继续传递?不得而知。有时候,时间能改变一切;有时候,时间什么也改变不了。

学校之前,龙洞山也是传递文明的地方。当年的学堂,无论私家还是政府的,都是办学兴旺,远近闻名。龙洞山最初真正的身份不是学堂而是庙宇。但凡有点名气的山岭,都会修建古寺或宗祠,这是南方地区的一个传统。龙洞山寺庙香火鼎盛,人流如织的时代要追溯到清朝至民国初年了。原来去朝拜登山的石阶道路,现在已经长满了杂草灌木,不披荆斩棘,是无法通行的,又因有了方便的水泥路,这条前门登山的大路几乎没有人走了。天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天下已有的路,走的人少了,路也就不再是路了。龙洞山的山门也没有了,葬身在草丛中的几块伤痕累累的地基石头,默默地向懂它的人提示山门曾经的位置。

据老辈人回忆,以前在山门的两侧各竖立了一座小塔,形状像传说中的龙角,故有人称此地为龙头山。如今山门没有了,塔也倒掉了,倒得很干净,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山顶上登入寺庙的石头台阶还在。台阶有10多级,修得平缓宽绰,便于行走。石阶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从破败的石阶和上面留下的深深的脚印窝子,可以想见当年穿梭不停的人流。在大门口旁边搭建有戏楼,每当节日,戏楼上的表演热闹非凡,如果唱大戏,一连几天几夜。其表演的乐器声,唱腔声从山顶向四周远播,几里地外都能听见。

更神奇的是,修建戏楼和大堂房屋的横梁,所用木材很有灵气。据传,用吃饭的竹筷,靠近横梁时,横梁就像磁铁吸铁屑一样,把竹筷紧紧吸住了。到底是什么木材,如今找不到样品了。传说就一直传说了,无法得到验证。

无需登临脚下的台阶,稍稍一抬头,就能望见那株上百年的黄葛树。黄葛树就在台阶上面的小平台中央,三层条石围成的一个圆圈,一直守护着这株比寺庙年纪还打的老树。经过上百年的生长,黄葛树早已经历过了枝繁叶茂时期,树冠的需要几个人合围才能抱住。在日月风雨的常年的洗涤下,黄葛树现在老态龙钟了,主树干早已朽败不堪,要不是被周遭新生的一些枝丫紧紧的拥抱着,恐怕早都散架了。黄葛树和那些残留的石凳子,石桌子,接待了又送走了一拨一拨来朝拜和游览的人,依然坚守在龙洞山上,默默的记录和见证时代的变迁。

在冷兵器时代,龙洞山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当年的政府和乡绅还在上面组建过民团,打击土匪,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一方平安。民团成员每天操练,舞枪弄棍,健身习武,练功吆喝声,操练口号声,响彻山顶,威慑一方。龙洞山,文武皆备。

既然叫龙洞山,应该有个洞才名副其实。有没有洞,洞在哪里,上了年岁的老人也说只是听说过,没真正见过。但也有人说,就在离山门不远的石阶下面就有洞,因为人走在上面,使劲蹬蹬脚,就能听到浑厚的洞响声音。石阶下面到底有没有洞,没有考察结论。有些时候保留一份神秘,会留给后世更多的想象。单听龙洞山这名字,就猜测这里的故事应该与龙有关,遗憾的是,讲这个故事的人一直还没有找到。

龙洞山山门如果现在还存在的话,说不定在大门的中间,我们还能看到一块被碰撞留下的痕迹。因为当年石门紧闭,曾拒绝了一位天外之物的到来。这个天外之物也是一块石头,它仰慕龙洞山的名气,准备在此落脚,既观看来来往往的香客和求学者,也接受人们对它的膜拜。这块石头像鸟儿一样飞来,不凑巧的是,山门紧闭进不去。这块石头接连碰撞几次山门,都没有撞开。无奈之下,这块石头扭头飞向了10多公里以外的马塘村,在一块倒立的陀螺状的巨石上落脚。从此。这块石头就一直就在此观望苍生。因这块石头的到来,这座无名的小山从此就有了一个名称,叫飞来石山。为了顺口,大家干脆就叫那地方为“飞来石”。

传说归传说,但这石头如果不是飞来的,还真不知道它到底是怎么爬到那块倒立的状如陀螺的石墩上去的。飞来石下面的陀螺状的石墩与旁边的山石,在地面以上的部分是完全分离开的。整个形状就像一个正在地上旋转的陀螺一样矗立在旁边,非常顽皮。这块巨石摆的pose,形势很危急,似乎用食指尖,对着它轻轻一弹,就会倒下,顺势滚下山去。可它就是岿然不动,连年5·12大地震的威力袭来时,它也只像微风吹拂少女前额的头发一样,轻轻飘动了几下,就恢复了原状。按照人类的正常思维,它应该是宽大部分做底座的,可它偏偏像旋转的陀螺一样,尖削的部分在下,成倒立状。或许是早就同飞来石约定好了,只有这样倒立着才能方便飞来石在上面落脚。

远望去,这陀螺状的大石墩和上面的飞来石又像一位芭蕾舞姑娘踮着脚尖在炊烟袅绕,在草木围观的山间单腿旋转起舞;还又像一颗连根拔起的牙齿,插立于大地之上。

大石墩与旁边的山岭隔着一道说宽不宽,说窄不窄的沟壑,普通人稍稍用力就能跨越过去。那些胆大的人爬上飞来石山岭时,总要跨越过去,亲手抚摸一下上面的飞来石。据说抚摸了飞来石就能够带来好运。飞来石比一张农村家里老式的大方桌略大一点,估计有上吨重,它也顽皮,石墩上面本来就不宽敞,还那样高高的突兀着,摇摇欲坠,飞来石也不老老实实的蹲在正中央,非要蹲在石墩的边沿,就不怕风吹草动,或者自己瞌睡时,一不小心就跌落下去了。

飞来石是好久来的,怎么来的,是不是先去了龙洞山,没人能说清楚,就像“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样迷惑无解。这么多年来,它就稳稳当当的坐在陀螺石墩上,面无表情地注视着远方,任由一代代的乡民诉说着它的美丽传说。年四川大地震,地动山摇,石墩依然纹丝不动,但却撞响了安全警钟。出于安全考虑,大地震后不久,政府组织人力,在它的脚下周围用混凝土加固了。如今走到跟前观看,就像给这石墩扎了一副绑腿。

当地传说飞来石的里面有神奇的鸽子和黄金。在贫穷的年代里,总有异想天开发大财的的人。这些人偷偷攀援上去,用錾子、手锤敲打,试图打开,获得石头里面传说的宝物。宝物肯定是没有的,但这些胆大包天的人却把他们贪得无厌的痕迹深深的刻在了飞来石身上。

三五个人一起小心翼翼的跨越到飞来石旁边,看看日月春秋和盗宝贼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或者围坐周围饶有兴趣的玩一圈牌,或者站立起来舒展双臂,远眺周围,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都是愉悦身心的事。当然众山是没有的,尽收眼底的是布满田野的庄稼和树木竹林和错落在其间的一幢幢民房。不得不感叹:山乡如此美艳!大自然如此鬼斧神工!

当地还有不少村民说,“飞来石”还会“长”呢。说有村民的房子正好在“飞来石”的正后面,离“飞来石”不到一米的距离,居住的屋基也是祖宗留下来的屋基。解放初期到目前为止,因“飞来石”会“长”长,居然伸到了他屋后的房檐口。前前后后他就用錾子打了20多次。但最多3年,“飞来石”就会“长”还原。更奇怪的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下来的“飞来石”石头,本是坚硬无比的石块,堆在地上后,不到两天就会化成一堆沙子。现在无法验证的东西,当传说听听就好了,真要较真,就有点犯傻了。

合兴乡有飞来石这样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也有老百姓人工修建的杰作,上世纪70年代黑龙滩水库修建时,在新祠村境内修建了高河坎的渡槽,传输黑龙滩流淌出来的清水到达合兴乡村大地和更远的地方。这座渡槽横跨一条小河,连接两个乡镇,河这边是合兴,那边是彰家。渡槽的尽头修建有两座拦水闸门。一座管渡槽的水流,一座管旁边沟渠的水流。闸门的小房子青砖垒砌,白灰勾缝,山野做背景,勾画出来就是一副美丽的山乡油画。渡槽的闸门早已不用,闸门也没有了踪影,随风摇曳的铁门锈迹斑斑,上面泛黄的白漆汉字“国家工程人人保护,破坏违法黑管处”分外刺眼,无言地传递着威严。另一座砸门还在发挥功效,在洪水季节还会使用。那年月没有电能,提放闸门全靠人力,看着那粗实的用来调节闸门的铁转盘,眼前就会浮想起壮硕的男子操作的情景来。

合兴乡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全乡没有一家工业企业,勤劳的当地村民在劳力缺乏的情况下依然尽心尽力种植庄稼,占地余亩的樱花基地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雏形。春夏时节到合兴乡的乡间小道随处走走,到处是清新的空气和满山的翠绿。让人心情舒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509.html
------分隔线----------------------------